从首届公费师范生到中学副校长,他用17年书写着师道传承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唐欣 党波涛
最近,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老师牛杰又火了,17年前他用一段rap“吐槽”学校要求剃平头的视频于三年前爆红网络,如今,已成为母校副校长的他要求学生们剃平头的视频再次引发热议。他的故事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报道。从首届公费师范生到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牛杰用了17年时间,书写着师道梦想萌发、成长与传承的故事。
求学桂子山
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好老师
高中毕业,牛杰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成为该校2007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届公费师范生。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母校教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目前他已是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而牛老师现在的发型,正是当年吐槽的小平头,他调侃自己:“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2007年9月,当我第一次踏进华师的大门,就被学校北门上坡路两旁的参天大树震住了。一个北方长大的孩子,从没想到大学校园里竟然能有这么多的树,这么美的风景。”牛杰来到桂子山的第一印象,就是景美。
桂中路树影斑驳,笛箫亭乐曲轻扬,热闹的佑铭体育场后,是一丛幽深静谧竹林。但最令他深深眷恋的,还是桂子山上桂花盛开时节的阵阵桂香。
“华师有大树,有大楼,更有大师。求学四年,我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对我影响至深令人敬佩的好老师,比如语言学大师邢福义先生、民间文学大师刘守华先生、文艺理论泰斗王先霈先生等。”让牛杰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讲《语文教学法》的陈秀玲老师。
回到桂子山的牛杰与胡亚敏老师
牛杰回忆,陈老师总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通过反复的“磨课”与“试讲”实践,让课堂大部分时间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起初,他还以为是老师想偷懒,直到自己踏上教师岗位,才明白陈老师的特别用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
毕业之后,牛杰回高中母校任教,正碰上学校类似的课堂改革。得益于学生时代对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式课堂的了解,他迅速适应,如鱼得水。
“恰是这些大师、名师、优师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是我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在桂子山上,在前辈教师的温暖下,我一步步长大,让我也能点亮自己的灯,照亮更多孩子们前行的路。”
接递执教之火
他和不少学生成了校友、同事
执教期间,牛杰经常和班上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大学经历,为他们讲桂子山上的故事。
在大学,因为喜欢相声,牛杰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立了华师首个相声社团——桂乐山相声社,到武汉各个高校巡演。他还是华大剧团团长和晨雨剧社社长,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等待戈多》,这部作品在武汉市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大放异彩,一举夺得金奖,他也因此获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表演奖。他一手策划的晨雨剧社毕业大戏《晨雨之死》公演时,科学会堂内座无虚席,在校园内引起了轰动。
“还记得我们社团每天中午在露天电影场排练,舍友会在桂香园帮我带一份腊肉炒饭和一杯奶茶。我就坐在树底下,一边吃一边等社团的朋友们来排练。现在回想起那段青春时光,还是感觉特别美好。”牛杰说。
牛杰向学生感慨,是华师让他有机会和很多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才能经历这么多有趣的青春故事,以此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去往更高的平台。后来,牛杰的学生也考研到华师,体验老师讲述过的生活。就这样,牛杰与自己亲自带出来的学生成为“校友”,又成为同在教育事业奋斗的“战友”。
他说:“教师这份职业可以包涵很多意义,是交流,是触动,更是传承。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会影响一个孩子很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希望我们能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做教师,既要站好讲台,苦炼内功,把课堂安排好;同时也要仰望星空,坚定情怀,抱有教育梦想。”
(图片源于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