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多瘤种治疗、实现精准化疗,这一抗癌新药临床数据发布
9月13-17日,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在新兴疗法优选口头报告专场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牵头发起的“YL201,一种新型B7H3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来自首次人体Ⅰ期研究的结果”研究初步结果进行了展示。
该实验覆盖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以及食管鳞癌患者,60%的患者此前已接受过至少2线的治疗。截至2024年08月09日,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所有患者的整体有效率达到45%,疾病控制率高达84%,且有46%的患者仍在继续接受治疗。
不仅发挥杀伤肿瘤作用,
还兼具抗体免疫治疗作用机制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当前医药研发领域的热点,凭借其独特的机制和显著的疗效,被誉为“魔术子弹”。这类药物通过将抗体与药物分子偶联,可以改善传统化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的弊端,定点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显著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实现精准化疗,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B7H3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研究显示,在黑色素瘤,肺鳞癌,食管鳞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头颈鳞癌等肿瘤上,B7H3高表达的占比达到了80%以上。以此为靶点的ADC药物不仅会发挥杀伤肿瘤的作用,还兼具抗体免疫治疗作用机制,因此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靶点,备受瞩目,国内外已经开展的研究均已展示出不错的疗效。
此次,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赵洪云教授团队在2024年ESMO大会上报告了一个全新的靶向B7H3的ADC药物——YL201的大样本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药物在结构上采用了创新的TMALIN可裂解连接子设计,载体是I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DAR值达到了8。此项研究共纳入312例患者,YL-201在多种多线治疗失败后的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六成患者此前已接受过至少2线的治疗
新药使用后疾病控制率达84%
该研究分为剂量爬坡和剂量扩展两个阶段,分别纳入了49例和263例患者。
首先进行的剂量爬坡试验,评估了0.8mg/kg,1.6 mg/kg,2.0 mg/kg,2.4 mg/kg,2.8 mg/kg和3.0 mg/kg,得到的最大耐受剂量为2.8 mg/kg,结合疗效和安全性,最终确定了2.0和2.4 mg/kg 两个推荐剂量。
随后,在多瘤种多线治疗失败后的实体瘤患者中进行了扩展试验,覆盖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79例)、鼻咽癌(75例)、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腺癌29例、鳞癌14例和淋巴上皮瘤样癌25例)以及食管鳞癌37例。60%的患者此前已接受过至少2线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08月09日,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所有患者的整体有效率达到45%,疾病控制率(DCR)高达84%,且有46%的患者仍在继续接受治疗。
有效治疗多种肿瘤
具体来看,药物治疗各种肿瘤的疗效如何呢?
研究结果显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率达到68%,其中61.1%的患者疗效得到确认。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6.2个月,中位疾病缓解期达到了5.7个月。同时,对于脑转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YL201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有效率达到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3个月。这些入组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既往全部接受过含铂双药化疗,95%的患者既往接受过抗PD-1免疫治疗,YL-201在多线失败后的小细胞肺癌人群中疗效非常显著。
该研究纳入的75例鼻咽癌病人全部接受过含铂双药化疗和抗PD-1免疫治疗,75%的病人接受过至少2线或以上系统治疗。YL-201的整体有效率达到4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2个月,远高于经治鼻咽癌患者通常的10%-30%的有效率。在接受过大于两线治疗的鼻咽癌患者,YL201的表现更好,客观有效率达到5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7个月。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非小细胞肺癌亚型,该类型的肺癌与EB病毒感染相关,常见于鼻咽癌流行区,如华南地区。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患者对YL201的治疗响应率也非常高,有效率达到6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8.1个月。鼻咽癌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上的高响应率能提示YL201对EB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具有广泛的疗效。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患者的疗效同样令人满意,后线治疗的患者能够达到约30%的有效率。
药物安全性良好,
毒性反应可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据张力教授介绍,在安全性评估方面,ADC药物均有治疗窗口较窄,有一定治疗相关毒性的特点。尤其是在以I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体的ADC药物中,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均不低。该研究同样观察到51%的3级及以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不过,这一比例与其他已报道的ADC药物相比处于相当水平,甚至更低。安全性事件以血液学毒性为主,与其他同类药物类似,具体包括白细胞计数下降、贫血症状以及血小板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毒性反应均可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此外,该研究中免疫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较低,不足1%,进一步证实了YL201在安全性方面的可控性。”
据了解,研究者和申办方已经开始准备后续的III期临床试验,并将特别聚焦于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二线治疗,甚至有望探索一线治疗的可能性,为初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