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泥成石!让固体废物成为可再生能源,武大师生共话“绿色未来”
极目新闻记者 涂梦蝶 王俐燃
摄影记者 刘中灿
实习生 姚佳慧 范嘉锐 肖文琪
9月15日,由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和极目新闻主办、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协办的“探索绿色未来——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家的对话”活动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举行。活动现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侯浩波与同学们探讨了可再生能源的最新技术进展、市场趋势、政策导向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且分享了自己“40年来坚持一件事”的科研故事。
侯浩波
变废为宝,固废转型可再生能源
活动现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侯浩波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目前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的有关情况。侯浩波介绍,在当前我国全面进行绿色转型的背景下,要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需要把目光转移到可再生能源上来。
“例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都是绿色低碳的能源形式。另外固体废物产生过程中的无机物从资源化的角度上是可以利用的,这也是我和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侯教授说,预计到2030年,我国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达到75%左右,而固体废物的低碳再生利用在助力能源资源绿色化转型方面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我国沙漠地区,因为沙漠地带有自身的生态形式,我们可以把它利用起来做光伏发电。”通过技术创新,固废可以转化为生态材料,用于光伏发电和沙漠治理,实现生态化。
目前,湖北正在积极进行“无废城市”建设,已形成了“4+6”的无废城市建设格局。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的一大难题,而无废城市建设就是一把钥匙,用来开启城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大门。
侯浩波表示,可以将整个社会的固体废物看作一种资源,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一方面是要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将已经产生的固体废物利用起来,让它们“变废为宝”。
点泥成石,“玩泥巴”玩到实验室
一直与“废物”打交道,如何让它们从垃圾堆走向实验室,侯浩波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初心。
“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到现在,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他是武汉理工大学的袁润章教授,是我国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40年前,侯浩波的导师袁润章承担了一个固废领域的重大专项。“当时我参与了该项目,下了很多功夫,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固体废物的微观结构与它的力学性能之间的三层结构模型,这个模型是指导我第一次做金属固废的很重要的技术理论。”侯浩波回忆道。
侯浩波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
第一次参与的固废领域重大项目源于燃煤电厂,涉及燃煤电厂的固废,免不了与粉煤灰打交道。“当时我把全国所有种类的粉煤灰化学组成都研究了,感觉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侯浩波说。
别人对煤灰避之不及,侯浩波却一心扑了进去。
在40年前,侯浩波的求学时代,大学基础条件还不完善。为了做好研究,侯浩波把家里的锅碗瓢勺都带进了实验室。“虽然研究条件差,但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提炼细颗粒并将它们固结起来,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侯浩波说。
后来,侯浩波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武汉市的基础建设,这也成为他一直坚持的动力。
只为“绿色”,40年来坚持一件事
“我这40年来追求的目标,就是希望在低钙常温的情况下把固体废物活化成超稳材料。”侯教授说。
从“玩泥巴”到实验室,侯浩波希望固体废物“从哪里来就安全地回到哪里去”。“固体废物大量的应用途径就是材料化利用,目前我们材料化利用的方式主要是高温高钙或者强碱,对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活性材料跟固体废物发生化学反应,快速胶凝或固结。”侯浩波说。原来,固体废物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固体废物大体可以分为传统的通过高温烧制的粉煤灰和含有某些毒性的物质。大宗固废露天堆存会占据土地,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有通过迁移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采用低碳低钙的方式将固体废物变成一种活性材料,这种活性材料再来固结这些含有毒性的固废,可以实现大尺度、大规模的循环利用。
侯浩波和他的学生们
在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关于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的前景问题,侯浩波表示,“固废的循环利用既能解决环境问题,又能改善生态,还能作为一种资源利用实现盈利,所以这个领域是非常有前途的”,他鼓励同学们坚持自己所学的专业,鼓励他们成为小小讲解员,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传播给更多人。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