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强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治理乱作为才能有健康的营商环境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近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杜绝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乱象,这一举措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据10月8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几年,土地财政吃紧,跨省办案,“远洋捕捞”兴起,经营主体反映强烈。按理说,依法罚款、检查、查封等,是职能部门正常的履职手段,旨在规范市场秩序。然而如果前缀加一个“乱”,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性质就完全不同,这些犹如一颗颗毒瘤,在当前情况下危害性更为显著,严重侵蚀着营商环境的健康肌体,严重干扰着经营主体的正常运转,严重危害着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更多指向的是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跨区域的乱执法和带有明显利益性质的执法,显然是以执法的形式,做枉法的勾当。
乱罚款,徒增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之外背负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1.7%,达到2.18万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罚款收入。这既有严格执法的部分,也难免有以罚代管的部分。有的地方甚至将罚款数额作为部门或个人的绩效考核指标,后果可想而知。这不仅削弱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影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创新投入,还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为了弥补罚款损失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进一步扰乱市场秩序。
乱检查,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多头检查、反复检查,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监管执法涉及方方面面,可能归属市区不同层级,可能是某个专项行动,也可能源自投诉举报等。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频繁且无必要的检查,难以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可能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和损失。提高协同监管效能多依托联席会议等形式,却难有制度化突破。
乱查封,更是对企业的致命打击。没有得到确切证据的前提下,随意查封企业机器设备,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瞬间陷入瘫痪,导致供应链断裂、客户流失、订单暂停,甚至可能“一剑封喉”,使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这种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经营主体的信心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治理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无论是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还是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强化执法监督问责,还是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都是为了让行政执法更加守规矩、守底线。执法是神圣的,不能冠以“逐利”的性质,经营主体也不是“待宰的羔羊”,不能“想宰就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但法治绝不是少数单位和个人化债的利器、增收的幌子。只有执法部门依法履职,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过罚相当,才能将政府的公信力写在每一次执法行动中。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