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读书|一首诗、一个故事,或是一次心理疗愈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同样重要,国庆假期过半,书柜里的好书正在静静等待着被翻阅。
近期好书不少,长篇小说有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钢琴课》,生动展现了那句“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以一段段鲜活的个体叙事谱写了一部断代史。而想阅读“轻量级”小说的读者,莫言首部科学幻想故事集《球状闪电》值得一读——这是曾让余华“羡慕嫉妒恨”的作品。
社科类我们推荐孙萍的《过渡劳动》,重新认识每天都穿梭在城市之间的外卖骑手们。历史类我们推荐史景迁的《王氏之死》,这也是近几年流行的微观史代表作品之一,史景迁透过一位三百年前被困于县城家庭之中,最后在一个冬夜惨死在自己丈夫手上的女人的故事,揭露当时的社会究竟是如何将她逼上绝路的。
诗歌类我们推荐女性诗人刘天昭的《变得厉害》,在从“40出头”到“50来岁”期间,刘天昭忠诚地描绘了初老的感受,“竟然是磅礴的”,并平静地说出了精神的危机,将广阔的历史和深邃的追问带进了私人的生命体验。
毕竟是在假期,我们也向大家推荐一些治愈性的“可爱书籍”,希望这些图书能给予读者们美好的阅读体验,度过愉悦的国庆假期。
中短篇小说类
《球状闪电》
作者:莫言
出版: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对于科幻迷而言,“球状闪电”肯定不陌生——但这本《球状闪电》并不是刘慈欣的小说,而是莫言早在1985年就发表在《收获》上的科幻。
这篇科幻也是莫言早期幻想故事的代表之一,当年在《收获》上发表的时候,让好朋友余华耿耿于怀:“我看了莫言的《球状闪电》后暗暗发誓,我也要上《收获》!”
这本《球状闪电》科学幻想故事集,收录的《球状闪电》《天才》《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每一篇都是想象力的狂欢:《球状闪电》里,女孩一脚将球状闪电踢向父亲的脑袋,父亲被炸晕后,居然看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天才》里,少年天才蒋大志从大学退学,回家研究西瓜,在满天的星星与遍地的西瓜中,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讲歌星的故事,当主人公面临来自媒体和同行的巨大压力时,借助科技力量,让自己在娱乐圈里的地位再也不会被人取代……
正如当年莫言获诺奖时,颁奖词曾评价的那样:“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
长篇小说类
《钢琴课》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英)
译者:周小进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当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会对个体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的一生,是如何被历史不可预测的浪潮所塑造的?
这是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在长篇小说《钢琴课》中探讨的问题。麦克尤恩说:“这本书关于我们生活中非凡的偶发事件……偶然事件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小说被称之为“一生之书”,以罗兰·贝恩斯的一生为主线,记录了他在20世纪里的生活。除了小说中常见的爱情故事外,《钢琴课》更聚焦于重大国际事件:涉及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拆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写到的历史事件皆为麦克尤恩亲身经历,小说主人公罗兰·贝恩斯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也与麦克尤恩本人有着高度契合,形成了一种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呼应。因此《钢琴课》其实是麦克尤恩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也是麦克尤恩对自己人生和写作的一次回望、总结和叙述。
社科类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作者:孙萍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4年前,一篇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让许多人关注到日常生活中熟悉却又似乎全然陌生的外卖骑手生存困境。当时文章作者提出振聋发聩的问题,放在如今也未能解决:一个在某个领域创造了巨大价值的行业,为什么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制造者?
学者孙萍就是当年这篇文章的受访者之一。数字劳动这个领域,也是她从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时最感兴趣的内容。孙萍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记录下骑手的真实状态,写作了《过渡劳动》一书。
什么是过渡劳动?孙萍在书中提到,外卖骑手这一职业充满了临时性和过渡性,许多骑手并不打算长期从事这份工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过渡性的谋生手段。也因此,外卖骑手的工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也不是简单的“零工”,而是一种悬浮于正式劳动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状态。
孙萍认为,这种过渡性,不仅反映了骑手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和不确定,也揭示了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控制方式的转变——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也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群体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劳动困境和生活状态。
心理类
《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
作者:恩斯特弗里德·哈尼希、爱娃·温德勒(德)
译者:杨丽&李鸥 出版:台海出版社&磨铁图书
你是否有被人质疑“玻璃心”的时候?是否懊恼过为什么自己的性格“过于敏感”?
如果你曾因这些问题陷入深深的内耗之中,那么在假期里,读一本“治愈系”的书吧。德国心理学家哈尼希和温德勒融合四十余年专业经验,结合案例告诉你:如果你面对那些“蚊子”一般小的事情情绪格外激动,也许并不是玻璃心,而是早就受伤了。
一些他人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像是“蚊子”尖锐的口器,刺进了我们心灵深处,让我们爆发出“大象”般的情绪,我们大发雷霆,甚至沮丧悲伤,而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原因。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陷入情绪困扰。”这是本书作者哈尼希的话。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蚊子”和“大象”,而经过这场疗愈之旅,大象将会走出蚊子的背后,找回属于自己的平静。
历史类
《王氏之死》
作者:史景迁(美)
译者:张祝馨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
三百多年前的山东郯城,有一位县城妇人王氏。她抛弃了她的丈夫任某,选择和情人私奔。逃亡途中却被抛弃。对于当时的女人而言,私通是不小的罪名,她无处可去,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寄居在离家不远的道观里。最终,“不忠”的王氏被丈夫带回贫寒的家中,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任某在新买的草席上,将膝盖顶住王氏的肚子,残酷地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将尸体抛弃在雪地里。
这位没有姓名的妇女,在浩瀚的史料里只做了三言两语的记载。但在那个下雪的夜晚,命案发生之前,当时的社会究竟是如何将她逼上绝路的?
史景迁利用县官回忆录、地方县志与《聊斋志异》等资料,还原了17世纪末这个边缘县城的生存样貌:普通百姓挣扎于战乱、贫困和地方暴力中,没有官场人脉帮忙应对,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可以依赖;无名女性没有法术和金钱做靠山,婚姻可能是毫无欢乐的陷阱,舆论与道德的纠缠随时将她们置于死地。
这是一个有关幻想、肉欲与不安的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的注解。在人鬼莫辨的世界,人们翔实而真切地体味命运的尖厉。
诗集类
《变得厉害》
作者:刘天昭
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不应该没想到,衰老的感觉是磅礴的。”在这本诗集里,刘天昭平静地叙述着她感受到的初老、自我的精神危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望远的诗句,被她拿来形容发生在身上的不可回避的衰老。
这本诗集记录的内容很琐碎和微妙,带孩子、做饭、扔垃圾,她在日常的隐秘中默默思索着,追问着深邃的谜题。这期间,刘天昭不仅经历着一名女性从“四十出头”到“五十来岁”的生命体验的变化,也经历了从“未育女性”到“全职妈妈”的生活变化,她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观感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改变。
她回忆前半生,想到自己曾经长期以时评写作为职,觉得不可思议:“高处的价值判断像是空话,基础的事实总是很难澄清,中间全是情绪、意识形态、权力意志、社交风尚。”她反思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极大的勇气去反思自己的固有观念,试图表现技术剧变对观念世界的影响。
在同名诗《变得厉害》中,天昭写道:
往事越来越轻飘,飘来飘去 总是飘来飘去。其实此刻也非常陌生 非常轻薄,薄得已经不够变成往事。 从来不曾如此摸黑,被运行,不知道 要变成什么,只知道变得厉害。 不疼,只是累。勇敢地麻木。
她说,过去未来,唯有真的生命体验带来真的诗,诗的射程开拓自由的边界,照亮唯一的真实。
文/毛渝川 编辑 苏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