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头工人到非遗传承人,他用码头号子存住老汉口的声音
极目新闻记者 王佳文
通讯员 詹鸥 龚珏煜
“汉口码头号子”是在汉口的水陆码头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码头工人搬运号子,主要分布在长江、汉水的交汇处武汉硚口地区一带,明显含有“汉味”“楚韵”,目前被认定为市级“非遗”。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熊建生便开始跟老码头工人们学习码头号子,并加以整理和再创作,今年70岁的熊建生已是汉口码头号子第三代传承人。他在硚口区宝丰街利北社区成立的“汉口码头号子”演唱团曾多次参与了省、市、区级演出活动。在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暖场节目、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庆典演出等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富有江城特色的劳动号子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随着租界的建立和长江航运的发展,武汉长江沿岸开始相继拓建一批近代轮运码头,兴旺发达的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长江、汉江沿岸分布着各类“土码头”大大小小400余个。
商业、航运繁荣的大武汉吸引了众多码头工人在码头搬运货物谋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汉口码头号子”在码头工人群体中逐渐流行起来。
“不同的体力劳动会催生出不同的劳动号子,汉口码头号子正适应了码头工人们的需要,这些号子在码头工人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口码头号子第三代传承人熊建生回忆,他小时候的码头很少有机械来辅助工作,不论多么重的货物都是依靠码头工人人工搬运。码头上一大袋盐或者糖可能就重达两三百斤,而码头工人一次至少要背负一整袋,而更加沉重的货物就需要多名码头工人齐心协力共同搬运,最多的时候会有七八十人一起搬运一件重达数吨的货物。
集体在江边演唱码头号子(右一为熊建生)
这样的劳动中,付出的是大量的体力。为了有节奏地使劲或保证协作的人们动作一致,工人们创造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劳动号子来辅助搬运工作。“喊着号子搬东西,既利于发力、消除疲劳,也便于协作,更能避免乱了步伐而导致受伤。”熊建生说,“码头号子主要发源于硚口地区的汉江沿岸,并很快就在两江三镇大大小小的码头传唱开来。”
武汉的码头号子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熊建生曾到三峡地区了解船夫们的“峡江号子”,也曾到恩施地区了解纤夫们的“纤夫号子”。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号子往往婉转悠扬,能在空旷的山野间久久回荡,而位处工商业重镇武汉的码头工人们劳动更加繁重、生活环境更加喧闹,他们就像长江和汉水边的行吟诗人,自如地运用着赋、比、兴的修辞手法编唱着号子词。在抬货登岸、上坡时,号子往往喊得高亢、短促而有力;货物稍轻、路面平缓时,号子则又唱得舒缓、轻松而诙谐。正是这些特点,让码头号子成了仅在江城才能听到和传唱的声音。
牢记师傅嘱托,传唱码头号子
1974年,熊建生正式参加工作,在从小就熟悉的汉江边成为一名码头搬运工人。工作后不久,单位组织文工团学习码头号子,对码头号子极感兴趣的熊建生踊跃报名,并跟随老师傅吴志国学习码头号子。
“吴师傅在码头干了一辈子,也是当时大家公认的码头号子唱得最好的工人,码头号子在当时也已经成为舞台上的一种艺术形式。”熊建生说,“但老一辈文化水平不高,多少还有一些‘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师傅有所保留,但熊建生和师兄徐苗等人依然热情不减。在吴师傅唱码头号子时,他们总会认真聆听,揣摩吴师傅的唱法和腔调。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不厌其烦地“缠”着吴师傅解答。最终,他们学习码头号子的一片诚心才打动了吴师傅,得以学习正宗的汉口码头号子。
据了解,根据不同的搬运劳动步骤,码头号子也分很多种,挑号子、抬号子、抗号子、抽号子、摇关号子、出仓号子、放排号子等等。每一种号子都是一种固定的曲调,在工人之间口口相传,唱的词则可以根据工人的想法即兴创作。目前,这些宝贵的号子曲调都已经通过编谱、录音、摄像等方式抢救性保存了下来。
熊建生登台表演
后来,熊建生因工作繁忙,参与文工团的活动逐渐变少。直至20世纪90年代,吴师傅主动找到了学习码头号子的徒弟们,表示自己年事已高,码头号子的传承只能靠徒弟们了,希望徒弟们一定要把码头号子传唱下去。牢记师傅嘱托的熊建生开始着手汉口码头号子的传播与保护。
“当年我们准备申报‘非遗’时,最初报上去的名称是‘劳动号子’,硚口区文化馆就有人问,劳动号子并不少见,你这个号子有什么特色?”熊建生回忆道,“我一想,这应该叫码头号子,而且是诞生于汉江沿岸的码头号子。”熊建生再一琢磨,于是正式将申报名称改为“汉口码头号子”。
耗时仅数个月,“汉口码头号子”首次申报非遗就成功,2006年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熊建生成为传承人之一。
“谁愿意学,我就愿意免费教”
位于硚口区宝丰街道的利北社区以前曾叫“搬运社区”,因居住的居民多为码头工人,且有许多码头工人宿舍而得名。古稀之年的熊建生依然居住在这个充满回忆的社区里。每当天气晴朗、心情舒畅时,熊建生会在社区的小广场上引吭高歌,嘹亮的码头号子会吸引不少居民驻足围观。
“这个广场是近两年宝丰街道和利北社区为了更好传承和宣传非遗文化,专门翻新改造的,现在广场被命名为‘码头号子广场’。”利北社区书记李端慧说,“在这里,熊建生经常带着演唱团的成员在此排练,成了居民了解和观赏码头号子的重要场所。”
熊建生在码头号子广场练习
据了解,在利北社区,熊建生成立了“汉口码头号子”演唱团,为一批退休码头工人和居民搭建了学习交流码头号子的平台。大到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暖场节目、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庆典演出等活动,小到社区的文艺汇演,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在武汉市二十七中校友艺术团,熊建生也有一帮爱好码头号子的好友;在熊建生的老单位武汉市港口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不少老员工也是码头号子的传唱人。熊建生估计,目前能够达到登台表演水平的码头号子传唱者大约有150余人,学习者的数量并不少,现在还不必担心码头号子失传。近年来,熊建生正在考虑将码头号子与剧情、舞蹈相结合,用类似歌剧的创新形式来展示码头号子,让码头号子得到更好的传播。
“但这些年能感觉到愿意学习码头号子的年轻人不太多,这项非遗需要新鲜血液。”熊建生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免费教,直到教到完全学会为止,只要码头号子能传唱下去就好。”
集体表演码头号子
据了解,近年来宝丰街道持续深化党建品牌“创新拓展”行动,着力将“汉口码头号子”打造成利北社区极具地域特色的党建品牌。在宝丰街道的支持和利北社区党委的努力下,“汉口码头号子”已成为社区闪亮的“党建名片”,在社区的各类文艺表演中一直是“常驻”节目,深受居民群众的喜爱。未来,“汉口码头号子”这项非遗文化会在基层党建的引领下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