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烂片却拿影帝,他成功无人敢质疑
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斩获第60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影片豆瓣评分才6.7分,凭什么拿影帝?
看过影片的都说是烂片,一部烂片为何主角能一举击败口碑、票房不俗的《周处除三害》里的阮经天,拿到最佳男主角?
今天要说的这部剧的是:
《富都青年》
一部揭露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现实处境的影片。
马来西亚社会底层人群有一群边缘群体为生活挣扎,没有地位,没有身份。
生存靠打零工,或于灰色产业中获利。
在社会鄙视链最底端,蜗居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讨生活。
人间温度向边缘群体黑暗生活照亮一抹暖光。
阿邦兄弟俩相依为命,在破旧简陋的大街小巷穿梭。
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胜过血缘,依赖彼此。
视野扫过的生存落脚地是随处可见破败、脏乱环境。
周围的环境混乱,阿邦在菜市场做体力活维持生活。
聋哑人阿邦按部就班赚取生活费,杀鸡,搬运货物,在社会底层用力地活着。
弟弟在哥哥的宠爱中成长,不务正业,靠游走灰色产业获利。
大多数时候是哥哥擅理后事,直到最后入狱。
兄弟俩的生活还算温暖,有三个女人的偏爱,无私帮助的佳恩、缅甸妹以及“母亲”一样的money。
她们心地善良,走进两个男孩的生活,孤苦无依的生活多了一丝温暖。
底层社会困境往往能触及心灵深处的柔软,现实困境激发一个颗心灵顽强抗争。
写实的社会视角切入,折射社会现实,阿邦和弟弟在生活挣扎生存,是底层社会小人物的缩影。
多么灰暗的人生,终究会有一丝温暖慰籍。
阿邦和弟弟相互取暖,正如《野孩子》,于困境中匆匆一瞥,从此便成了心里的牵挂。
冷漠的现实困境面前,以一颗饱受创伤心灵仅存的温度温暖他人,在孤立无援的困局温暖另一颗需要爱和温度的心。
同情是人心共性,见不得人间疾苦。
佳恩同情兄弟俩的生活,想办法帮助阿迪寻找父亲,托人办理他们的身份证。
压抑、沉闷,底色暗黑充斥无奈、落魄消沉氛围。
尽管影片彩用了许多暖色色调,温暖人心的一面来自他人的融入和共情,室内的暖光和室外的强光,形成刺眼对比。
高楼大厦直冲云天,敞亮辉煌,市井小屋拥挤、杂乱。
现实景物强烈对照。
暗示分隔的世界,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有了视觉对比,压抑更为突出,底层人的生活困扰遍布全片。
漂泊的灵魂在生活随波逐流,渴望获得身份,走出底层,向往明亮的未来人生。
议题富有现实感,切入深层次生存意义探讨,只可惜编剧功底不足。
稀碎的叙事手法,混乱的逻辑,以及三观有问题的人设塑造。
弟弟突然暴打佳恩,还是在带来好消息的情况下。
弟弟没打死人,哥哥又补了一把,然后人死了。
弟弟无所事事,不赚钱,只靠他人,性格转变,成熟懂事是以哥哥入狱为代价。
越到后面,观众想给编剧递刀片的心情尤为强烈。
社工佳恩的死是影片最大败笔,阿邦、阿迪人设崩塌。
影片前期铺垫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大部分是索然无味的生活日常,后面更是以低走的趋势沦为烂片。
阿邦一个聋哑人,前半段是在生活打拼,劳碌奔破,关爱弟弟,为不拖累女友选择放手,成熟、善良、淳朴。
至纯至真的本质散发主人公人性的魅力。
突然一个意外,目睹佳恩受伤在地见死不救,甚至再加一把力,尚村一丝气息的佳恩终逃不过死亡。
莫名其妙的剧情走向转折,毫无支撑点。
剧情人设单薄,浮于表面的蜻蜓点水带过,缺少发人生省的思考,挖掘不出核心主题的人性探讨。
构建一个底层社会、底层人物生存背景,营造低沉、压抑的气氛,却缺乏故事性。
戏剧化意外冲突脱离背景交代。
直接待结果,而没有铺垫。
警察追捕,为什么男子跳楼?
阿迪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如何当上大佬?
阿迪对阿邦暗生情愫的转折点。
以及佳恩排斥万难帮助的原因仅仅只是可怜、同情?
逻辑对不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程度紧靠底层社会、底层人物的背景,让观众自主发散思维。
现实主义的影往往采用点到为止手法叙事,以饱满、立体、生动的背景、铺垫、形象加强深度眼神,预留后续,观众自行投入思考。
反而,这部影片反其道而行,拎出结果,抛开前中承上启下,独留一地问号。
影片被评烂得彻底,甚至有人觉得6分以上的评分都过高了。
也不至于毫无看点,吴慷仁的表演是最大亮点。
消瘦身形,哟黑皮肤,沧桑的面容,布满风吹日晒的痕迹,短裤和老头衫的陈旧穿着,无不透着底层百姓的穷苦现状。
由外形塑造视觉形象,由演技走进人物内心,外到里,一步步立体化阿邦的人设。
聋哑人,全靠肢体语言表达想法。
除了从外表对人物进行判断,只能在手指比划和面部表情判断人物情绪。
零台词对演员提出严苛要求,需要揣摩人物的心理,继而转化为面部表情控制,加以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大多时候,阿邦情绪稳定,默默做事,没有什么表情。
跟亲近的人打成一片,生活困境并没有磨灭脸色的笑容。
向佳恩表示感谢,一边比划感谢动作,一边露淡淡笑容,双眼闪烁真诚的光,区别平时的做事的面无表情冷漠。
警察迎面走来,原本做事的阿邦表情起波澜,神色慌张,看了看警察,又往身后看,正欲起身躲开。
被阿迪拦下的半起动作,以及明显的脸色刷白,一气呵成的动作、表情连贯。
没有一句话,角色的心理活动一目了然。
封神的炸裂表演在最后一段,入狱跟法师面对面对话,展现“教科式”炸裂表演。
首先是监狱外面视角,紧锁的铁门,里面的阿邦对面坐两个人,身后分别两个守卫。
下一个是阿邦的平视角正面镜头。
双唇紧闭,唇色泛白,眼皮耷拉,目光无神,神情暗淡,毫无生气的面色,像被折磨得麻木、呆滞的傀儡。
法师以几句话开场,阿邦没有一点反应,直到的一句“你有吃饱吗?”
双眸动了动,然后眼神垂落,目光又暗了几分,继而用力闭上双眼,摇了摇头。
法师说到家人,阿邦欲言又止,顿了顿,开始比划手势回答,手势比划到“我没有家人” ,瘪嘴压抑欲哭的悲伤情绪。
向法师询问多个为什么?表达对有身份、有家的人的羡慕,目光充满期待和渴望,说到别人有家,一瞬间的光亮在那双暗淡的眼神亮出了一道羡慕、渴望的光。
诉说想说话、想得到爱与被爱,压抑的泪水跟随肢体语言、激动的表情嘀嗒掉落。
一一诉说心中所愿,最后的答案是否定,阿邦双手用力比划,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手上,因用力而颤抖。
那一份用力正是角色用力挣扎,拼命生活的努力,可当最后结论出来,颤抖着无力的无奈。
比划到最后痛苦涕泪俱下,哑着嗓子磕磕绊绊说“我想死”。
从无声到有声,从平静到暴躁,情绪层层递进,理想无法达成现实的痛苦,全寓于因为克制而颤抖,有时强忍不住差点崩塌的情感输出。
这段表演的含金量,是观众看了忍不住狠狠共情,内行人看了忍不住拍案叫绝的程度。
“哑巴”人设诠释,国内代表演员之一蒋奇明,《漫长的季节》一个小角塑造,仅靠表情、动作管理,成为蒋奇明的封神表演片段。
都说蒋奇明有影帝潜质,吴慷仁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类宝藏演员的难能可贵。
烂片也不影响演技发挥。
吴慷仁的表演撑一个底层小人物的心酸人生,最后一段表演把角色在世界角落用力挣扎,却怎么也走不出困境的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
吴慷仁深入角色,外能做到形象贴合,特意学习一手杀鸡本事,揣摩角色心理柔化为微表情变化,将观众置身如临其境的人物心理。
身处鄙视链最底端的群体,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吃饱穿暖、有身份的愿望是得不到的奢求。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困住想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生活的想法。
深处绝境的感同身受,是来自心灵深处共振,拨动柔软心弦。
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来自灵魂碰撞,心底深层次的同频跳动。
人们面临生活的困境不同,对生活、生存有不同诠释,可是应对问题、困难的心里却一样,都在咬着牙前进,都在怀揣希望向前奔跑,是冒着暴风雨也坚信前面的路上能开出一条人生大道。
一种信念支撑追逐理想,一种力量驱使人大步向前,顶着巨大的压力,熬过一段段风雨,向阳而生。
有希望,所以不低头,都在努力活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