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快制定“三个丝绸之路”行动方案,聚力发展挺起中部“脊梁”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 刘红蕾 张婷 杨庆 张倩
近年来,武汉的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2023年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两万亿元台阶,2024年上半年达到9975.19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中部城市第1,发展能级持续稳定提升。
9月29日,武汉举行“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发展与改革专场),极目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武汉正研究制定建设海上、陆上、空中三个丝绸之路行动方案,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努力以“天元之位”打造“枢纽之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大伟认为,武汉依托国内循环集聚全球优质要素,实现国际循环和国内大循环高效相互促进,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迅速壮大
“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三个优势转化’取得新突破、都市圈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皓在作主旨报告时介绍,武汉加快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2023年,武汉全市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台阶,是2012年0.78万亿元的2.56倍,年均增长7.25%,2024年上半年达到9975.19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中部城市第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续3年保持8000亿元左右,位居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新动能新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张皓说,武汉正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
当前,武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迅速壮大,产业链价值链正向高端迈进。今年1-8月,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8%,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7.9%、20.1%,创造了国产数据库、智能汽车AI芯片、电竞中国、交互式AI等4个“全国第一股”。
亿元以上商务楼宇超100栋,总部企业超90家
“全市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达100栋以上、总部企业达91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张皓介绍,武汉积极发挥现代服务业主体作用,加快打造“双城双中心、一都一枢纽”,即新零售之城、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区域金融中心、国家级会展中心、世界“设计之都”、综合物流枢纽。
数据显示,武汉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0.38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1.2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3.6%,2023年增速在GDP排名前10的城市中位居前3,2024年上半年增速4.9%。
“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张皓说,武汉迭代出台1.0-7.0版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2019-2020年连续2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3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位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综合第5、最佳口碑第10,连续3年保持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第1。
建成投用2个国家级科技大装置
张皓介绍,武汉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科技大装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已建成投用并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作用。
武汉正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2023年,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1.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5%;武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加快研究制定“三个丝绸之路”行动方案
乘着国家明确提出支持武汉等航空枢纽城市加快发展空中丝绸之路东风,武汉正加快研究制定建设海上、陆上、空中三个丝绸之路行动方案,积极打造“九州通衢”重要枢纽。张皓表示,武汉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努力以“天元之位”打造“枢纽之城”。
当前,武汉正全面启动高铁“三线三站一桥”建设,获批轨道交通14条线路、总里程662公里,通车里程486公里,世界前10,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加快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先后获批建设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中欧班列(武汉)发运达1005折算列,位列全国第6,辐射欧亚40个国家、115个城市。
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达20年来最优
与此同时,武汉聚焦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更多、“含新量”更足、“含碳量”更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12年以来,以年均3.3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7.25%的GDP增速。”张皓说,武汉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努力让“江湖之城”走好“转型之路”。
近年来,武汉统筹实施“双十”工程(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目前,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达20年来最优。武汉造“四水共治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人机共治智慧治水”“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等3个经验模式获得国家推广。
武汉都市圈城镇化率攀升至69.42%
以武汉为圆心,辐射武汉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为武汉发展输入源源动能。
近年来,武汉都市圈交通同网加快实施,武大、武阳、硚孝二期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累计打通断头路瓶颈路26条、开通城际公交线路35条。
今年上半年,武汉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67万亿元,占全省比重60.9%,同比提升0.3%。张皓介绍,武汉大力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从2012年至2023年,武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由13871.4亿元增长为33641.8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8.3%上升至69.42%。”
科技同兴成效凸显,黄石等6个离岸科创园(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入驻都市圈企业达68家;产业同链加速发展,“光谷第九园”等共建园区进圈成链,总规模100亿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成功设立;民生同保进程加快,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事项突破1000项,公积金互认互贷走在全国前列,生态共治有效拓展。
专家:武汉具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
“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在内陆地区十分突出,在建设科技强国、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循环、战略腹地建设等重大战略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国家高端智库专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大伟表示,随着我国内陆地区在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武汉将为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开放创出新特色、提供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武汉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相互促进的优势日益突出。”李大伟说,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已经由参与国际循环转向推动国内国际循环高效互促,武汉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和产业基础,在国内循环中处于较高层次。
他说,从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辐射能力、先进要素聚集等方面来看,都为实现国际循环和国内大循环的高效相互促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