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5倍,如何预防老年抑郁?医生建议→
今年十月是我国第15个“敬老月”,在老龄化趋势之下,大量老年人被抑郁障碍困扰。
老年抑郁,这种较常见的精神障碍,不仅损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也增加照料者的负担。
当前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聚焦在年轻人身上。实际上,老年人也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9月28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科主任李洪毅,他向记者介绍了这种极易被忽视的疾病,并提醒老年患者如有症状,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做必要的检查或及时咨询心理医生,以减轻焦虑与疾病恐惧。
从焦虑到抑郁的老年人:
一天量几十次血压,情绪低落、兴趣丧失
“以前出门都要戴三层口罩,因为担心生病所以去看了很多医生,家里的检查单有好几摞。”在门诊室内,说起自己患病的日子,65岁的刘阿姨告诉李洪毅,那实在太痛苦了。
据刘阿姨自述,两年前,她的老伴刚刚被查出患有肺癌。一方面刘阿姨非常担心老伴的病情,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患上癌症。从那时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一直被这种担心困扰着,直至演变为失眠、焦虑。
不仅如此,之后刘阿姨的状态恶化,但凡听到周围的人有什么小病,她也会一惊一乍。刘阿姨既往有高血压病,有一次得知一个邻居患高血压脑出血,她马上就在网上买了一台血压计检测血压。据家人补充回忆,刘阿姨一天要用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血压计,满电的仪器当天能用到电量耗尽。在流感高发的季节,刘阿姨每次出门要戴三层口罩,还要求家人也戴三层口罩才可以出门。
她对自己健康的过度关注、对疾病的过度恐惧也“波及”到家人。她的孙女感冒了,因为当天吃了药还没起效,第二天她便带孩子去了妇女儿童医院看病,第三天又带孙女去了华西医院。
“每次医生的解释都不能让她放心。”李洪毅说,这导致刘阿姨家里的化验单“一摞一摞”的,吃的药能“堆成一座小山”。最后,刘张阿姨的情绪由焦虑发展到抑郁,在日常生活中从常常感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疼痛、坐立不安、“生不如死”,逐渐发展到“感到治疗无望”,不再去看医生,每天就待在家里不言不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
▲李医生
隐匿的老年抑郁:
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5倍
其实,像刘阿姨这样的老年抑郁患者有很多。
李洪毅介绍,老年人抑郁有两种情况,一是年轻时期曾患抑郁,病情于老年期复发或是持续到了老年期。第二种情况是老年期首次发现抑郁。抑郁有季节性特点和性别的差异,现在进入秋冬时节,正是抑郁的高风险季节。另外,相对于男性,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更容易发病,女性患病的风险约是男性的1.5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如胃肠不适、食欲减退、心慌胸闷、头晕头重、躯体某部位的疼痛或发热/发冷感等;老年抑郁也常伴发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由于很多老年抑郁的症状表现不典型,常常会被忽略,这些患者无法被及时识别、诊断,科学治疗面临很大的困难。
如何筛选及预防老年抑郁
有什么办法可以老来不抑郁呢?李洪毅建议:保持健康生活状态。每天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保持健康饮食,要注意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保护大脑血管神经功能。老年人不宜“太闲”,社交娱乐活动和适量家务有助于丰富日常生活,让老人过得充实而有价值,阳光与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生病不要讳疾忌医。如果没有大的问题,也不必反复检查、多药联用。
其次,家人的情感支持也很重要。空巢、孤独与社会隔离,可能会增加抑郁等情绪问题风险。有的子女虽然忙于工作,但也不能忽略老人的精神需要,平时可以多抽空回家看看,多与他们当面或电话交流,倾听老人的声音,认可老人的观点,合理满足他们的需求。
李洪毅建议,如果周围有老年人存在着抑郁发展的可能性,可在家根据以下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测初筛。
▲仅供参考,建议以专业机构测试为准
如果评分在10-14分,注意加强关注,积极调节;如果大于15分,建议精神心理专科机构评估干预。
李洪毅表示,老年期虽然在生理上是一个衰退的过程,但是心理上有很大的弹性与调节能力,可以更加智慧。保持良好、年轻的心态,更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当然,有身体不适,尤其是对身体症状过分担忧的老人,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做必要的检查或及时咨询心理医生,以减轻焦虑与疾病恐惧,避免对症状的固着,形成恶性循环。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报道
编辑 李钰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