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北川:军民携手,家乡不仅换了新样子,还干出了好样子
9月26日,北川博物馆演出舞台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剧中讲述7岁的小金粮与幸存的同学从地震废墟中被武警北川中队官兵救起,他从此埋下从军的种子,16年后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警官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感动了所有在场观众。
正在北京阜外医院工作的高川,曾经的北川高考状元,节前打来电话向资助他读大学的北川中队“兵哥哥”聊起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我很自豪,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一个新时代青年的好样子。”
9月19日一大早,北川羌寨石椅村文化广场便是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曲山镇2024年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如期召开,邀请一直帮扶他们的武警北川中队官兵见证他们的喜悦。“今天我实实在在拿到了分红现金,真的又高兴又激动,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领到分红的村民脸上乐开了花。
16年前的大地震,是北川人心中永远的疼。从灾难中走出的北川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用智慧和双手书写新生故事,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四川总队绵阳支队北川中队的官兵不仅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还在震后与当地群众携手奋斗、重建家园,在世人面前呈现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北川。
近日,“奋斗情·青春志”主题融媒体宣传活动来到四川绵阳市北川县,走进武警北川中队,听官兵们讲述他们与驻地群众鱼水情深、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石椅羌寨,村民手捧羌红迎客。南都记者梁建忠 摄
军民携手,打造乡村振兴好样子
石椅村被群山环抱,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被称为“云朵上的山寨”,其得名于村内一座天然形成的双人石椅,全村100多户300多人,村民以羌族居多,又被称为石椅羌寨。
今年国庆前夕,武警北川中队的官兵早早来到这里,与村民们一起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我们仅用半年时间就恢复了震前生活的老样子,而在后续重建的过程中,家乡不仅换了新样子,还干出了好样子!”石椅村首任村党支部书记、今年已经90岁的何国发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北川县人民充满了干劲与自豪。
武警北川中队官兵与北川羌族群众在石椅羌寨合影留念。杨闽 摄
过去的石椅村以种植业为主,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村里开着12家民宿,都是当地羌民将原来的“农家乐”升级改造而成的。南都记者走进“尔玛人家”,二楼的一间80平方米的套房,2米宽的大床,一个大露台,窗外满目翠绿。 庭院里的水池中,几条锦鲤欢快地游弋。店主陈艳说,暑假来避暑的游客很多,客房常常不够住,有的游客小住一两天,也有的常住十天半个月。
寨子的风雨长廊里,老年人在悠闲地打牌,不少游客在观景平台欣赏连绵不绝的群山。来自成都的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来游玩,她说,“在这里可以带娃儿体验羌笛、羌绣,山里摘水果,晚上还可以参加篝火晚会,好耍得很”。
石椅羌寨。南都记者梁建忠 摄
感受着村子16年来的沧桑巨变,作为石椅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爱军心里十分满足:“那场大地震毁掉了我们曾经的家园,但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武警官兵的帮助下,我们很快重建了家园,如今,通过奋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坚持‘绿色振兴'这条路不仅走对了,而且走活了。”武警四川总队绵阳支队政治工作部领导陈刚介绍,这些年来,他们与当地政府积极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乡村振兴“绿色方案”,支队每年定期组织“红肩章宣讲队”向村民们宣讲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的理念,并积极参与到地方的补植补播、打桩定界等工作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助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乡村振兴的硬核。”据陈爱军介绍,在地方政府与武警官兵的帮助下,他们积极探索“党建+电商”新模式,建立健全了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物流配送和支付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电商的便利性和效率。同时,突出建设以曲山镇为核心、联动擂鼓镇等6个周边乡镇的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构建先行区现代化产业体系,首批开发“云上石椅”山泉水、非遗古树苔子茶等系列产品,还进入了部队消费助农的采购清单。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证实这个高山羌寨的变化:开发特色枇杷、桐子李基地2000余亩,推出羌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7类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夜幕降临,燃起篝火,北川中队官兵同村民、游客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杨闽 摄
春风化雨,立起自强不息好样子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坚强是战胜磨难的利器,勇气是创造奇迹的支撑”。这是对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精神的总结,也是支撑每一个北川人拼搏奋斗的动力。
“谢谢武警官兵,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9月26日,北川博物馆,演出的舞台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讲述了地震中曾经被武警官兵救援,后来又成长为武警警官的张金粮,营救一名地方群众的故事,引得台下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他们的出现给我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带来了从军的梦想。”张金粮告诉南都记者,地震当天,只有7岁的他被武警北川中队的官兵从曲山小学的废墟中营救出来,从此,军人的身影便一直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后来,他主动报考军校,如今已成长为了武警浙江总队的一名基层排长。
张金粮重回老北川地震遗址,讲述自己当时获救的感人故事。南都记者梁建忠 摄
在北川,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也因为这场沉痛的灾难结下了特殊的情谊。
2015年,北川县曲山镇应届高中毕业生高川,考上了北京大学。可因为家庭贫困,学费、生活费成了摆在高川面前的“拦路虎”。中队得知情况后,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在中队发起助学捐款活动,资助其顺利完成了学业。
“见过了那些惨痛的场景,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帮助更多的人们。”2019年,高川经过深思熟虑,选择攻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并于2022年8月考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工作。他不时还会给中队打来电话,聊家常、谈变化,但最多的一句就是,“我很自豪,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一个新时代青年的好样子。”
而为了让这些军民鱼水深情的故事被铭记,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能传承,中队官兵与当地文化馆共同创作,打造出了一批以《春回石椅》《云朵上的呐啧啧》《羌山新舞》等剧作为代表的文化名片,并多次被搬上了军地重要文化活动的舞台,武警官兵与驻地群众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在了这片土地上。
中队官兵与当地文化馆共同创作的舞台剧。南都记者梁建忠 摄
曾在地震中受到武警官兵帮助,同时也参与节目创演的舞蹈老师杨玥说:“每跳一次《春到石椅》,抗震救灾时那些无畏的身影都会浮现在我眼前,是他们让我们感觉有了依靠,有安全感。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这种生死情谊慢慢演变为了鱼水之情,联系着我们一同歌颂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祖国。”
美丽的新北川县城。新华社发
扎根北川,守护幸福家园好样子
沿老北川县城南口上行500米就是望乡台,站在望乡台上往下俯瞰,山谷内的废墟老城尽收眼底,它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忙碌与喧嚣。
“你看,这就是我们官兵当时住的营房。”北川中队指导员李达樟一句话,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到眼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根根高高的旗杆矗立在地震遗址的左侧山坡上。李达樟介绍,2008年9月,随着最后一支救援部队撤离,中队就成了老北川县城的守望者,官兵们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一住就是6年。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守望北川,是作为军人必然的使命,而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守望中,也让北川中队官兵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这些年来,他们先后参与了抗洪抢险、武装追逃、重大活动安保等10余次大项任务,在人民需要的关头,一道道绿色的身影从未缺席。
北川中队官兵们为驻地学生讲解部队抗震救灾英雄故事。杨闽 摄
“武警官兵就是我的亲人。”中秋前夕,北川中队的官兵专程来到老人张议蓉的家里,为她送上节日的祝福和节日礼品,这几乎已经成了他们一如既往地习惯。
“若是没有武警官兵,后果不敢想象。”2021年,上等兵韩欣执勤期间发现,一名地方老百姓从山坡跌落,危急的情况让人揪心,韩欣迅速向中队作战勤务值班室报告;上等兵王圆梦接到哨兵报告后,立即向中队作战勤务值班员报告。中队应急小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伤者进行初步诊断、情绪安抚,对受伤部位进行夹板固定,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通过接力抬运的方式,将伤者送至救护车赶赴医院救治。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又是崭新的一天,中队长肖千森和战友们将装具穿戴整齐,又投入了新的执勤任务当中。新北川县城一片宁静祥和,但这座城市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绿色的身影。默立在禹王广场前,看着手握治水工具的大禹雕像,任凭湔江的风吹过脸颊,感受着驻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肖千森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坚守和值得,他坚信,北川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采写:南都记者梁建忠 通讯员连轶 洪福乐 贾科林 发自四川绵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