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川渝立法合作“唱大戏”,携手川剧保护传承
金鼓击节、高亢激越的高腔,词白典雅、格律规严的昆腔,旋律优美、结构严谨的胡琴,情真意切、蜀腔蜀韵的弹戏,诙谐风趣、节奏明快的灯调,连同变脸、喷火等绝活,令川剧成为中华梨园的独特标识。 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川渝两地人大创新开展川剧保护传承跨省协同立法,在多次联合调研的基础上,两地同步起草法规、同步修改条款、同步开展审议,出台的《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已于9月1日同步施行。 如何让法律法规落地见效?9月18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在成都联合召开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实施座谈会。
区域协同立法改革,川渝走在前列
本次协同立法,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意见集中的人才青黄不接、川剧市场供需不匹配等重点问题为切入点,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审议等各个环节,确保整个立法过程均有人大代表的“声音”。
座谈会上,来自一线的川剧从业者谈到了两省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精准“解题”。
“这部全国首例协同立法,无疑是为川剧保护传承下的一场及时雨,为川剧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主任谭继琼指出,此举有助于解决院团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政策瓶颈,如剧种、剧团的濒临消失、从业人员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剧目创作、院团建设、研究普及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表示,《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涵盖了川剧保护与传承的各个方面,从完善教育体系到加大领军人物与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再到建立健全的职称评定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每一项措施都旨在激发川剧艺术的内生动力,这种既保护又发展的理念,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据悉,川渝两地人大创新开展川剧保护传承跨省协同立法,在多次联合调研的基础上,两地同步起草法规、同步修改条款、同步开展审议,同步制定出台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协同立法坚持“求同存异”。在立法目的、适用范围、部门职责、保护传承措施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在院团发展、人才培养、参照执行等8个方面分别制定差异条款,体现川渝各自特色。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雒树刚表示,两省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具有求同存异、简明扼要、切实可行等特点,精准契合新时代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体现地方立法小切口、有特色、可操作、真管用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先行示范作用。
他指出,从全国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为更好地适应区域治理和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围绕经济、环保、民生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协同立法,但是就文化领域开展实体性协同立法,具体对地方性进行保护,川渝两地人大走在全国前列。
剧目“上新”,开设本科班
激活川剧发展内生动力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聚焦“有人看”“有人演”“演什么”“怎么演”等问题,《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有针对性地作出制度设计。下一步,如何让本土观众和外地游客都能在新时代的“川剧戏窝子”里找到文化获得感?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副主任刘晓年表示,将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川剧内生动力,支持川剧事业单位探索现代企业化运营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目前,重庆市川剧院推出川剧“天天演”驻场演出活动,已实现川剧“周周演”,推动《江姐》《李亚仙》等川剧经典剧目常演常新。今明两年重点支持重庆市川剧院推进文化和旅游部创作选题计划项目《巴蔓子将军》和《火锅情缘》的创排,坚持每三年排演1台川剧原创剧目。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艺介绍了川剧人才培养的新招。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常规开设的川剧专业,近年来以订单委培式为各级院团培养近10批400余人。今年9月,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开设全省首个川剧表演本科班,为川剧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袁艺表示,接下来,将以推动条例贯彻落实为契机,创新建立“百场百戏”展演机制,年内将组织国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走出剧场,走进街巷,深入景区、场镇、古戏台等场地,将丰富的文化供给送达基层群众。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体验这一出好戏,成都亦有创新做法。据了解,成都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优秀人文资源和优质自然资源,推出具有川剧艺术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沉浸式体验场景和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建设川剧艺术戏窝子、主题街区,进一步激发川剧消费市场活力。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罗强表示,川渝人大将携手并进,统筹用好听取专项报告、开展执法检查、询问等法定监督方式,推动条例有效实施,以法治之力为川剧发展保驾护航。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李嘉恺 图据四川省人大报刊社孙信志
编辑 于曼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