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考古学界泰斗”王巍:赓续长江文脉,要清晰呈现长江中游的文明画卷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摄影记者 肖颢
对话人物
王巍,1954年出生于吉林长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中国考古的‘百事通’,也是热忱的科普者;走遍众多考古遗址,亲手挖掘中华文明的证据,也在书斋中著书立说,让‘冷僻孤高’的考古与众生对话”。
对话背景
9月14日,“长江文化名家学术研讨会暨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活动”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王巍以《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为题作主旨演讲。极目新闻记者在活动期间对王巍进行专访。
王巍出席“长江文化名家学术研讨会”
发展空间很大,我既兴奋又期待对长江文化的系统研究
极目新闻:此次来武汉参加“长江文化名家学术研讨会暨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活动”,您最大的感受是?
王巍:长江文化研究院成立,非常令人振奋。长期以来对黄河文化等有很多研究,但关于长江文化这一块,遗址是有很多发现,但相比之下研究的发展空间更大,因为它的内涵非常丰富。长江流域的江汉平原、成都平原、长三角地区,实际上特色是非常不一样,非常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也比较缺乏系统研究。我觉得长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和研讨会能够让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形成两轮驱动、并行发展。所以,我第一觉得很兴奋,第二抱有很大期待。
极目新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王巍:这是有大量考古资料实证的。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中华文明的内容更加丰富,它让我们看到,除了黄河流域特色文化之外还有长江流域,还有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非常有特色。稻作、制陶等很多发明创造都在这个地区最早出现,然后对周围地区施加影响。
王巍在央视节目中
在探源工程中,长江中游是非常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区域
极目新闻:放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长江中游的地位如何?长江中游的文明化进程有哪些特点?
王巍:中华文明是怎么样从多地起源到后来逐渐形成以中原为引领的一体化进程?我国于本世纪初正式启动了一项多学科结合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中游是探源工程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区域。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比较发达,文化内涵颇具特色。
通过20年的考古成果来看,长江中游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史格局基本明晰,我们可以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大体分为七个阶段,即农业的萌芽、文明的奠基、文明的起源、文明化进程加速、区域文明鼎盛、文明的转型、融入王国文明。整体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经历了同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同步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化进程,即万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一百年转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引领的王国文明格局中。
王巍在野外工作
极目新闻:请您展开说说。
王巍:长江中游地区万年奠基,是以九千年的彭头山文化为代表的。七八千年起步,其表现是精神层面的丰富、陶器的进步。七八千年前的遗址,以高庙为代表,精神层面非常丰富。六千年加速,可以看到像城头山这样的遗址。但是六千年到五千年,就是六千年到屈家岭文化的发达阶段。这个进程虽然大体上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同步,但是各个阶段都相对欠缺一些关键资料。
到后来五千多年进入的时候,以屈家岭中晚期为代表,然后四千一百年左右转型,所谓的后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的出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尤其是距今六千到五千多年,它的彩陶向周围有一个强烈的辐射,最早是在陕晋豫交界区,包括甘肃南部,在六千年左右的时候,扩展到河南全境、山西南部等地。等到五千四百年到五千年的时候,扩展到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中下游和河套地区乃至辽宁西部。第一次出现中原文化向周围的扩展,扩展起码到了江汉平原这一带,第一次形成了中原地区对周围文化的辐射。
王巍在埃及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前留影
长江中游是中华文明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但很多未解之谜有待破解
极目新闻:您特别强调,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伟大进程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如何解读长江中游地区的这两个身份?
王巍:长江中游地区在同周边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距今5000年前后,构成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伟大进程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具体表现在:
第一,相较于良渚的玉琮、玉璧,长江中游有最早的陶器的发明,时间上不晚于一万五六千年前,这是很突出的代表。第二,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都可以追溯到那里。第三,有包括漆器的发达、纺织丝绸的技术以及曾侯系列墓所反映的以曾侯乙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第四,长江下游的稻作有万年历史,但是长江中游地区最起码对稻作的利用,跟陶器是几乎同时的,可能有一万几千年的历史。现在讲稻作起源是长江中下游,而且水稻的发明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水稻的发明不是在野生稻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而是在边缘。第五,长江中游基于其地理位置,在与中原地区互动的同时也和长江下游及长江上游进行互动。长江中游的先民对于后来古蜀文明的形成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破解,有很多缺环有待填补。这些未解之谜和缺环鼓励或引导专家学者,包括社会人士,去更加关心和做进一步的研究,让长江中游的文明画卷和辉煌成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更好地展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
(图片除摄影记者提供外,其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0538资讯网整理发布,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8641340@qq.com删除。